《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态与行为》——全国调查简要报告

2020-02-27
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要:在全民防疫抗役行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为深入了解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行为方式、对公众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决策依据,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发起进行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工作。

主持单位: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参与单位: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调查中心

河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主持人:施国庆教授、博导

参加人:孙中艮 刘会聪 段太香 杨  弃 徐隽倬 顾立坤


江苏南京

2020年2月20日


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发展并且波及全国和世界,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重大事件。在全民防疫抗役行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为深入了解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行为方式、对公众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决策依据,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发起进行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工作。参与单位为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调查中心、亚洲研究中心。


一、社会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和PPS抽样法。本报告数据截取2020年2月19日零点数据,共回收全国有效问卷8138份。


本次受访者主要包括全国各地人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网上填写来完成,基于滚雪球抽样法开展调查,受访者主要集中于在读学生、教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等。填写问卷的人员年龄覆盖各个年龄段但主要集中在18-50岁,非农业户籍人口占55.69%,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占51.38%。


主要调查公众的心理层面、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获取与认知、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行为与家庭生活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政府防疫措施的行为与公众感知、下一步本地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工作安排的态度、疫情控制后社会最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社会调查结果

1.公众心理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全国受访者整体上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态度为相当关注,对事态发展非常重视,认为疫情影响非常严重。对所在小区、社区、街道的疫情发生情况知情,对确诊、疑似患者普遍表示同情,对于控制、战胜疫情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在国家的严格管理下,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公众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93%表示“非常关注”(64%)和“比较关注”(29%)。

公众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总体上的重视程度很高,97%表示“非常重视”(79%)和“比较重视”(18%)。

公众认为疫情影响严重,96%的人认为疫情“非常严重”(69%)和“比较严重”(27%)。

16% 受访者在12月31日之后、41%是从钟南山院士接受有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情况” 访谈认为 “人传人”后开始高度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新闻。

每天花费1小时以上关注疫情相关新闻的人数为82%。


对此次疫情的确诊及疑似患者,71%表达其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帮助,36%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心,也有48%群众表示“情况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的人表达比较负面。

群众对居住所在小区/居民点、社区、街道内存在有新肺炎确诊病例、居家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人员情况基本上都了解,普遍认为患者值得同情、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相应的帮助。

绝大部分群众对于打赢对抗新肺炎战役持乐观态度,93%表示“非常有信心”(73%)和“比较有信心”(20%)。


2.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获取与认知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新兴媒体作用显著。


96.03%受访者认为疫情“非常严重”(68.71%)和“较为严重”(27.32%)。

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为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40.03%)和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32.49%),亲友(13.11%)、乡镇工作人员(10.92%)传播发挥作用。

就疫情进行沟通的群体依次为亲属(96.90%)、朋友(77.24%)、邻居(42.04%)。


受访者对疫情知识有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知。主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成机制、防范办法和公布的受影响城市信息和对应措施。


3.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行为与家庭生活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受访者及时调整了春节假期的出行和聚会计划,积极响应政府防疫政策措施,调整个人和家庭生活方式,部分家庭生活、工作、收入和心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调查表明,93.64%受访者根据疫情信息及时调整了自己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绝大部分受访者放弃了回乡探亲访友、本地休假娱乐旅游、国内旅游、出国旅游,即使回乡也缩短行程。改变的主要原因是“避免自己被感染”(34.3%)和“感染他人”(32.84%),同时也由于当地政府和社区要求(27.94%)及家人劝阻(4.23%)。


98.71%受访者比往年大幅度消减了春节期间的聚集活动次数。43.88%取消了全部聚会,

50.05%大幅度减少,4.78%有所减少。59.97%减少5次以内聚会,33.98%减少10次以内,超过5%减少10次以上。


聚会未发生变化的原因,34.66%认为是主办或参加人对风险的意识程度不高,21.53%认为是传统风俗习惯很难改变,21.86%认为聚会未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聚会者不认为存在风险。

放弃聚会的原因包括,因经营场所关闭或取消预订占15.18%,参加者自觉取消占17.15%,聚会组织者取消占10.25%,本人自主放弃占19.05%,家人劝阻占10.49%。

99%以上受访者对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给予了积极响应,积极参与防控,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春节期间网购行为呈复杂状态,54.07%受访者明显减少,但是显著增加和有所增加的也分别占12.32%、13.98%,原因或由于改变出行或聚会计划而家中储备不足。

82%的受访者对周围或邻居的疫情预防措施给与正面评价。


受访者对家庭受到影响的感知,24.06%认为工作受疫情影响导致家庭收入的减少,15.87%认为因为封闭措施暂时性的失去了工作和收入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难;31.81%认为对城市封闭带来的部分物资短缺、物价上涨使生活成本提高存在焦虑;18.33%认为居家隔离生活会引发家庭矛盾和造成家庭压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有过湖北地区生活史、有部分肺炎症状或带有医院标签的人在疫情期间会收到排斥,3.46%的受访者对受到排斥现象存在焦虑。


4. 新冠疫情与春节出行计划改变及流动意愿

受访者对提前获悉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的流动意向如何?可以测量公众通过调整自己行为方式而主动参与疫情防控活动的程度。具体包括获悉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调整个人及家庭在春节假期的出行计划意向,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到湖北及其他疫情严重的地方工作、学习、旅游、定居等意愿。调查发现:


关于“假如您提一周知道新冠肺炎流行而且人传人的消息时,你十分会减少外出旅行、聚会、回家家乡度假计划?”问题,统计表明,从不同年龄群体看,18岁以下、18-30、31-40、41-50、51-60、60岁以上的受访者予以肯定回答的比例为88.72%、89.47%、92.93%、92.31%、93.94%和89.58%,明确表示不会减少计划的分别为5.64%、6.06%、2.37%、2.32%、2.53%、3.31%。这说明,整体上都愿意调整出行计划规避新冠感染风险,尤其是中年和青年群体。而从户籍地看,户籍地在农村和城镇的群体予以肯定回答的分别为90.10%和91.81%,流动意向两者相差1.71%,没有显著差异性。从受访者文化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职高、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及以上表示予以肯定回答的分别为88.61%、91.41%、89.86%、90.54%、91.86%、91.16%,差异并不显著,大都愿意因为疫情改变出行计划。


疫情严重影响了公众到湖北或其他疫情严重地区工作、学习的意愿。59.02% 的受访者表示半年内“很不愿意”(35.66%)、“比较不愿意”(23.36%),40.40%的受访者表示一年内“很不愿意”(21.36%)、“比较不愿意”(20.04%),三年内“很不愿意”(35.66%)、“比较不愿意”(23.36%),


疫情严重影响了公众到湖北或其他疫情严重地区永久定居的意愿。65.28% 的受访者表示半年内“很不愿意”(44.40%)、“比较不愿意”(20.98%),54.36%的受访者表示一年内“很不愿意”(33.64%)、“比较不愿意”(20.72%),41.73%受访者表示三年内“很不愿意”(27.53%)、“比较不愿意”(14.20%)。


疫情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到湖北或其他疫情严重地区旅游的意愿。64.92% 的受访者表示半年内“很不愿意”(39.36%)、“比较不愿意”(25.56%),42.89%的受访者表示一年内“很不愿意”(20.57%)、“比较不愿意”(22.32%),24.14%的受访者表示三年内“很不愿意”(9.94%)、“比较不愿意”(14.20%)。


这表明,疫情对受访者到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工作、学习、定居、旅游的意愿都有很显著的影响,但是影响随着时间的延伸而逐渐降低,其中旅游意愿增加的最为显著。


5.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受访者认为疫情对经济社会直接冲击比较严重。

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经济影响感知,认为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影响最大(4.60/5),其次是国家财政耗费、经济损失、国力受到影响(3.67/5)、境外投资、贸易活动减少、效益下降(3.40/5)、小微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失业(3.33/5)、大中型企业亏损,绩效下降(2.73/5)、应对流行病防控运行机制完善(2.53/5)名列前六。对15个的影响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分析图


6.政府防疫措施的行为与公众感知

调查表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且防疫措施的公众接受程度很高,很有效。

图2 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社区采取的措施


89.86%被调查认为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且对于目前采取的21项措施中,大部分被调查都认为所在社区和地方政府落实到位,基层社区和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防疫措施的落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下一步本地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工作安排的态度

受访者对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态度复杂,


96.87%受访者 “仍然需要继续防控,直至疫情完全结束再恢复工作和正常生产生活和学习”选择同意或基本同意。

56.51%%对“应该抓紧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和学习”选择同意(25.35%)或基本同意(31.16%)43.92%。

68.16%和55.57%“学生可以正常恢复上课”和“企业正常开工、商业正常开业”表示不同意,占比相对比大。

93.88% “酌情采取其他有必要的措施” 同意或基本同意。

87.80%受访者对“各单位酌情而定”选择同意(52.85%)或者基本同意(34.95%)。


8.疫情控制后社会最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

调查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后社会经济问题调查中,关注比较多的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商贸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教育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公众对于公共交通的关注程度比较高,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受访者认为疫情的封闭措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只是暂时,希望能在疫情控制之后尽快恢复城市交通、生产生活,恢复学校教育。


图3 社会公众关心的社会经济恢复行为

三、社会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全国人民对疫情防控十分关注、重视,认为疫情影响十分严重,充分认可政府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防控措施行动,积极认真地参与疫情防控,通过多种媒体关注疫情和学习防疫知识,及时调整自己和家庭的春节期间的出行、聚会活动和日常行为方式,十分关注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高度关注疫情后的经济社会恢复。


调查说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疫情防控应对方面制定了大量比较科学的政策,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和行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群众团结协作,成效显著,既有效地防控疫情传播和形势恶化,又保证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基本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目前,如何实现“防控确保安全与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和发展”两手都抓好,变危为机,实现既稳又快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亟需研究、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关键事项。目前,一方面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需要将工作重心重点转移到逐步恢复全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上来。


四、建议

建议:统筹抓好全国防疫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根据河海大学2020年2月10-18日组织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与行为调查》全国8138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人民群众整体上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态度为相当关注,对事态发展非常重视,认为疫情影响非常严重,对疫情认知比较正确和客观,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行为与家庭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绝大部分受访者根据疫情信息及时调整了自己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对政府采取的措施接受程度很高,地方政府和社区落实到位、作用积极、措施有效。疫情对经济社会直接冲击比较严重,特别是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小微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失业,境外投资、贸易活动减少、效益下降,国家财政耗费、经济损失、国力受到影响,大中型企业亏损、绩效下降等;对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态度复杂,支持酌情采取其他有必要的措施,酌情而定企业复工、商业复业和学生复学。最关注疫情控制后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商贸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教育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恢复方面,希望能在疫情控制之后尽快恢复城市交通、生产生活和学校教育。


根据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四点重大判断和政策意见,以及近日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防疫领导小组一系列举措,综合评估全国、湖北及武汉的疫情形势动态演化情况及趋势,结合问卷调查成果,我们认为:全国的疫情形势总体上是可控的;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按照国务院决定执行;湖北以外的省(市、自治区)总体战略重心可以根据疫情情势变化逐步调整转移,目前实施“防疫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两手抓两手硬”战略,在疫情风险可控情况下,适时择机过渡到“以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为主,兼顾防疫”,再根据疫情控制动态变化情况,尽早转入恢复到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常态。


在本次社会调查基础上,具体建议如下:

(一) 继续做好疫情防控,适度调整防控策略

1.以“盯住人“为主要目标。盯住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载体-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可能感染者,完善快速识别-分流诊治体系。通过人员的发热监测和送诊、识别、分流诊疗体系,使疑似新冠病人快速进入救治系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阻断传染源和减少密切接触者。

(1)确诊病人处理。一经核酸检测确认立即收治到市县(区)专门医院,全力治疗;

(2)临床诊断疑似病人处理。立即送检核酸识别确认后分流诊治,新冠肺炎病人进入专门医院组织治疗,非新冠肺炎病人进入其他普通医院常规治疗。核酸检验期间,按照传染性肺病病人予以治疗和隔离。

(3)密切接触者处理。所有确诊、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确认后一律到政府指定的医学观察点,观察14天,并可以通过进行核酸检测进行甄别,甄别后分流管理,解除观察或转为疑似、确诊者治疗。

(4)新冠肺炎临床特征人员识别和处置。所有具有发热、乏力、干咳、鼻塞、流涕、咽桶、腹泻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特征的人员,不管何时何地发现,立即认定为可能感染者,一律送至发热门诊进行临床诊断、甄别和核酸检测,确诊和疑似病人分流到专门医院诊治,普通病人到普通医院常规治疗。

(5)所有确诊、疑似病人出院管理。符合出院标准后,居家康复,按时报告身体情况2周。


2.采用盯人模式后,防控重点在于识别发热的可能感染者

实施快速的可能感染者人员识别和处置体系,保障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取消或废止现有的交通工具、人员流动限制办法。

(1)开发和启用“中国健康码”系统。在全国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居民扫码认证,每天首认一次、全天适用,绿码在所有场所(工具)可以通行,红码和黄码则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各市、县区根据情况确定)进行处置(送诊医院或者留观),保障人员正常流动。一旦识别出发热者,安排发热病人送医院。

2) 继续实施公共交通场所(工具)筛查识别发热人员体系。在机场、地铁、铁路、公交、码头等站(场)、高速公路设立的监测闸口安装红外线扫描装置进行监测和识别,如实现中国健康码则进行首次扫码认证,由责任单位负责。

(3)完善和实施公共服务场所筛查识别发热人员制度。酒店、宾馆、旅馆、招待所、大中型超市、菜场、商场等经营场所和医院、文化、艺术、博物、体育、健身、电信营业厅、银行、证券类公共场所,采用扫码认证进入,或红外线扫描或测温仪识别进行首次中国健康码扫码认证,由场所责任单位负责。

(4)封闭的城市社区、居民小区管理。人员每天首次进出时采用测温仪结合观察法识别,进行扫码首次认证,进出扫码,由小区物业或社区负责。

(5)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中小学及幼儿院学生管理。每天进出单位扫码,无当日认证者采用红外线扫描装置或测温仪识别后扫码认证,由所在单位负责。

(6)非疫情严重地区返岗工作人员和学生管理。实行14日内自我体温测量报告处置制度,由所在单位或者学校负责。

(7)疫情严重地区返岗工作人员和学生限期隔离。对疫情严重地区(湖北、温州)或与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返岗人员,继续实施限期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继续居家自我隔离二周。学生由学校负责。工作人员由居住地社区负责。


3. 减少聚集性传染风险

(1)防止医院感染。统一设立发热门诊并严格管控和监测检查。对所有发热门诊医院的设施、设备、条件及门诊流程、管理必须合规。凡发热病人及确诊、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通过必做核酸检查。非发热门诊医院一律不接受发热病人诊疗。全力保障医护人员特别是发热门诊和专门医院的防护物资供应。

(2)公共餐饮场所管理。疫情期间,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等各类单位一律采用分餐制,集体食堂采用轮餐制分流人员,不进行聚集性活动。所有公共餐饮场所,严格实行扫码认证入内,并控制就餐人员密度。

(3)公共住宿场所管理。宾馆、旅社、招待所、学生宿舍、职工集体宿舍一律实施扫码认证制度,防止聚集性交叉感染。

(4)外地职工返岗。较大规模返岗职工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需要制定专门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并经过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联合防控指挥部批准执行。其他地区职工返岗不作限制。

(5)外地高校学生返校。疫情严重地区学生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制定学生返校计划及返校后隔离医学观察方案及措施。省教育厅协同各校制定逐步返校的交通错峰方案和相关措施,高校负责具体实施。其他地区学生返校不作限制。

 (6)鼓励无场网上工作。政府开展网上政务、网上服务,利用网上办事大厅,鼓励各单位根据岗位任务特点,在疫情结束之前灵活采用居家工作、网上工作、网络会议等模式,减少聚集。

(7)大力支持电商服务。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网上咨询、网上医院问诊、网上购物,引导电商平台拓展业务做深做细疫情防控,壮大电商服务平台方和供给方规模,推广实体门店线上化,推广智能快递橱柜。


4. 制定疫情过渡期防控管理办法

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防控具体措施要求,合理安排资金、设备和人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监督单位、监督人,建立实施检查和督察制度,实行城市疫情防控体系正常运转并随疫情形势变化而动态调整。


(二)强力推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按照县区为单元综合评估确定疫情风险等级,分地区和行业、单位、公共场所、学校的疫情风险,制定颁布和动态调整复工复产复业复学办法,简化程序,加快有序恢复秩序。建议:


1.加快制定防疫政策法规。制定各省、市和县区抗疫经济社会恢复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和行政规章,并加快实施,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的有序恢复和正常运行。制定政策时,充分综合考虑各类企业、商业服务业、学校的疫情传播风险、防疫能力和措施,尽快逐步恢复正常运行。


2.交通恢复。尽快恢复跨省、跨市、城际之间的公共交通的正常通行,容许企业正常运营。尽快全面恢复城市市内交通各类道路的正常通行、各类交通工具的正常使用和交通企业、出租车运营。保障物流、客流畅通。


3.商业服务业恢复。尽快恢复超市、蔬菜市场、药店、理发店、物流、快递、电信、维修、印刷等提供各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服务的服务业恢复营业。餐饮业逐渐恢复营业,鼓励餐饮企业开展多种网上经营与门店经营相结合,优先开展点餐-送餐、成品半成品定制、原材料代订等不同经营活动,随疫情变化再逐步调整经营方式。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商场,先进行商业模式改变,在过渡期开展网络销售经营,待疫情逐渐结束再恢复正常营业。


4.工业和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做好企业复工复产调度安排,分类管理,尽快安排分批有序复工复产,尽快实施,早日恢复正常状态。优先安排复工复产的企业:国家和社会亟需的防护类物资、药品、器械、设备等生产企业;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疫情防护能力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独立性的物流、科技等类企业;高新技术类企业;职工工作/作业场所分散、独立性强、疫情传染机会相对较少、疫情严重地区人员少的生产性、工程建设类、矿山类企业等;国际投资和贸易类企业;投资、咨询、规划设计、金融、财务、会计、保险、评估、审计等科技服务企业。对劳动密集型、疫情防护条件较差、工人居住就餐集中的企业适度推迟复工复产。


5.文化旅游业恢复。尽快恢复非人群聚集的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风景区旅游业务营业,逐步有序恢复其他人文景观旅游区营业。文化、娱乐、体育、博物、图书、健身等类企业,在风险基本解除情况下逐步恢复经营。


6.教育恢复。各类学校,依照本地学生(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生)多者优先、非疫情严重地区学生多高校优先的原则,确定先后复学次序。限制业余培训类学校开学。


7.城市公共服务恢复。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和新开发的市民办事大厅和网上办公平台,进行网上操作,减少人员聚集规模。


8.国际投资贸易和往来恢复。抓紧恢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通联系、人员往来、国际旅游、国际投资和货物贸易活动。需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避免产生严重的国际影响和经济社会稳定问题。


9.医院正常医疗活动恢复。在严格实行发热门诊分流病人、手术病人先进行核酸检验排除新冠肺炎、做好医护人员分类防护保障情况下,恢复各类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诊所的常规门诊、急诊和住院治疗,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医疗条件。加强网上诊疗、咨询服务。


10.社区管理秩序恢复。城市封闭式小区、楼宇内居民、租户和工作人员实行中国健康码扫码进入。农村社区容许人员和车辆有序进出。


(三)制定相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1.制定企业恢复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各类停工停产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在经营恢复、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优惠措施等增强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资金断裂、负债、信用等风险,帮助其平稳度过疫情风险期;针对企业面临的职工工资支付压力,推行和落实“共享员工”模式,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的县区政府劳动部门加强相互用工衔接,缓解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强化政府相关文件的执行力度,提高效率和加强监督。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