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态与行为调查》——南京市简要调查报告

2020-02-27
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要:在全民防疫抗役行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为深入了解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行为方式、对公众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决策依据,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发起进行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态与行为调查”研究工作。

主持单位: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参与单位: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调查中心

河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主持人:施国庆教授、博导

参加人:孙中艮 刘会聪 段太香 杨  弃 徐隽倬 顾立坤


江苏南京

2020年2月14日


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发展并且波及全国和世界,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重大事件。在全民防疫抗役行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为深入了解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行为方式、对公众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决策依据,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发起进行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态与行为调查”研究工作。参与单位为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调查中心、亚洲研究中心。调查研究得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及社情民意调查研究中心支持。


一、社会调查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重点放在江苏和南京,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和PPS抽样法。本报告数据截取2020年2月12日零点数据,共回收南京市有效问卷847份。

本次受访者主要包括填写问卷时位于南京、户籍所在地为南京和工作学习所在地为南京的人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网上填写来完成,基于滚雪球抽样法开展调查,受访者主要集中于在读学生、教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等。填写问卷的人员年龄覆盖各个年龄段但主要集中在18-50岁,非农业户籍人口占68%,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占91.62%。


(二)调查结果


1.公众心理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南京市群众整体上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态度为相当关注(96%),对事态发展非常重视(97%),认为疫情影响非常严重(97%),关注疫情新闻每天时间超过1小时(81%。对所在小区、社区、街道的疫情发生情况知情,对确诊、疑似患者普遍表示同情(72%),对于控制、战胜疫情持积极乐观的心态(89%),相信在国家的严格管理下,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2.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获取与认知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97%),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新兴媒体作用显著(42%),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33%)。疫情沟通主要为亲属(93%)、朋友(86%)和邻居(35%)。受访者对疫情知识有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知。主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成机制、防范办法和公布的受影响城市信息和对应措施。


3.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行为与家庭生活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受访者(92%)及时调整了春节假期的出行和聚会计划,积极响应政府防疫政策措施,大幅度消减了春节期间的聚集活动次数(98%),调整个人和家庭生活方式(99%),春节期间网购行为呈复杂状态,50%受访者明显减少,但是显著增加和有所增加的也分别占15%、15%,原因或由于改变出行或聚会计划而家中储备不足,部分家庭生活(34%)、工作(10%)、收入(22%)和心理(24%)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部分有过湖北地区生活史、有部分肺炎症状或带有医院标签的人在疫情期间会受到排斥,10%的受访者对受到排斥现象存在焦虑。82%的受访者对周围或邻居的疫情预防措施给与正面评价。


4.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受访者认为疫情对经济社会直接冲击比较严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经济影响感知,认为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影响最大,其次是小微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失业,境外投资、贸易活动减少、效益下降、国家财政耗费、经济损失、国力受到影响,大中型企业亏损、绩效下降,应对流行病防控运行机制完善名列前六。对15个的影响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分析图


5.政府防疫措施的行为与公众感知

调查表明,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且防疫措施的公众接受程度很高,很有效。

91.3%被调查认为南京市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且对于南京市采取的21项措施中,大部分被调查都认为所在社区和地方政府落实到位,南京市的基层社区和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防疫措施的落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下一步本地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工作安排的态度

受访者对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态度复杂,96.93% 认为需“酌情采取其他有必要的措施”,96.34%认为“仍然需要继续防控,直至疫情完全结束再恢复工作和正常生产生活和学习”。56.08%认可“应该抓紧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和学习”,但是70.48%和51.71% “学生可以正常恢复上课”和“企业正常开工、商业正常开业”表示不同意,占比相对比大。


7.疫情控制后社会最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

调查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后社会经济问题调查中,关注比较多的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商贸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教育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公众对于公共交通的关注程度比较高,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受访者认为疫情的封闭措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只是暂时,希望能在疫情控制之后尽快恢复城市交通、生产生活,恢复学校教育。




(三)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南京市民对疫情防控十分关注、重视,认为疫情影响十分严重,充分认可政府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防控措施行动,积极认真地参与疫情防控,通过多种媒体关注疫情和学习防疫知识,及时调整自己和家庭的春节期间的出行、聚会活动和日常行为方式,十分关注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高度关注疫情后的经济社会恢复。


调查说明,南京市在疫情防控应对方面制定了大量比较科学的政策,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和行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群众团结协作,成效显著,既有效地防控疫情传播和形势恶化,又保证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基本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目前,如何实现“防控确保安全与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和发展”两手都抓好,变危为机,实现南京既稳又快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亟需研究、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关键事项。目前,一方面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需要将工作重心重点转移到逐步恢复城市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上来。


二、对策建议


南京市可以目前实施“防疫、经济社会恢复”“两手抓、两手硬”战略,逐步过渡到“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兼顾防疫”,再恢复到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常态,社会治理重心逐步转移。


(一) 关于做好防控工作的对策


1. 加强医疗系统防控体系

(1)模拟制定不同疫情情景下的防控综合方案。尽快对南京及全省在公共卫生一级疫情响应以来的疫情演变情况进行回顾和发展趋势预测,模拟今后疫情演化的不同情景,对相应的医院收治能力(病床位数、医生护士人数、重要防护和医疗物资保障情况等)、需求和供给保障进行评估,预测性评价不同情景下的防控风险和机遇,优化现有的疫情防治流程,形成不同的疫情防控综合方案。

(2)建构医疗防控治理体系。统筹安排,实现“分流病患、快速筛查、精准识别、集中诊治、康复居家”的科学流程,建构医疗防控治理体系。

(3)完善快速识别-分流诊治体系。健全外地返宁人员及在宁人员的发热监测和送诊、识别、分流诊疗体系,使疑似新冠病人快速进入救治系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阻断传染源和减少密切接触者。

(4)加强发热门诊,减少院感。全市统一发热门诊的设立、管控和监测检查,全力保障医护人员特别是发热门诊和非冠肺炎治疗医护人员防护物资供应,从源头减少病人及家属、医护人员的“院感”发生率。对所有发热门诊医院的设施、设备、条件及门诊流程、管理进行合规大检查。科学规定分诊流程。凡发热病人及确诊、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通过必做核酸检查予以排除新冠肺炎。对发热门诊人数进行动态监测,根据需求及时调整门诊医生数量。节约使用防护用品和医生,做好专门医院和医护人员梯队接替准备方案,并且落实到机构和责任人。

(5) 加强医护人员队伍保障。针对不同地区疫情防治任务情况,充分考虑南京市支援湖北、武汉医护人员及设备情况,考虑医院常规门诊工作量减少等情况,进行医院科室临时合并、医护人员优化配置,充实人员并进行应急培训。进行医护人员预备队建设。做好医护人员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良好运行。


2.继续加强全社会疫情防控工作

1)制定疫情过渡期防控处置办法,合理安排资金、设备和人员,并建立实施检查和督察制度,实行城市疫情防控体系正常运转并随疫情形势变化而动态调整。

(2)继续实施公共交通场所(工具)筛查识别发热人员体系。在机场、地铁站、火车站、铁路列车、公交车等站(场)安装红外线扫描装置,识别发热病人,安排发热病人应急处理站;

(3)完善和实施公共服务场所筛查识别发热人员制度。日常生活必需酒店、宾馆、大中型超市、菜场、商场等经营场所实施体温检查。

(4)限期隔离疫情严重地区返宁人员。对疫情严重地区(湖北、温州)或与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返宁人员,继续实施限期隔离政策。继续居家自我隔离二周,居家隔离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需要规范化。共高校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学校的学生逐步返校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交通错峰和居校隔离方案;

(5)对非疫情严重地区回宁人员实行自我体温测量报告处置制度。

(6)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实施人员进出单位体温测量报告制度,防控聚集性感染。疫情期间分餐制、轮餐制,职工集体宿舍。

(7)鼓励网上工作。各单位根据岗位任务特点,在疫情结束之前灵活采用居家工作、网上工作、网络会议等模式,减少聚集。


(二)尽快抓紧抓好经济社会恢复工作


1.加快制定南京市抗疫经济社会恢复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和行政规章,并加快实施,逐步实现南京市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综合考虑各类企业和商业服务业的疫情传播风险、防疫能力和措施,尽快逐步恢复正常运营。


2.交通恢复。尽快恢复跨省、跨市、城际之间的公共交通的正常通行,容许企业正常运营。尽快全面恢复城市市内交通各类道路的正常通行、各类交通工具的正常使用和交通企业、出租车运营。


3.商业服务业恢复。尽快恢复超市、蔬菜市场、药店、理发店、物流、印刷等提供各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服务的服务业恢复营业。餐饮业逐渐恢复营业,鼓励餐饮企业开展多种网上经营与门店经营相结合,优先开展点餐-送餐、成品半成品定制、原材料代订等不同经营活动,随疫情变化再逐步调整经营方式。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商场,先进行商业模式改变,在过渡期开展网络销售经营,待疫情逐渐结束再恢复正常营业。


4.工业和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做好企业复工复产调度安排,分类管理,尽快安排复工复产,尽快实施,早日恢复正常状态。优先安排复工复产企业:国家和社会亟需的防护类物资、药品、器械、设备等生产企业;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疫情防护能力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独立性的物流、科技等类企业;高新技术类企业;职工工作/作业场所分散、独立性强、疫情传染机会相对较少、疫情严重地区人员少的生产性、工程建设类、矿山类企业等;国际投资和贸易类企业;投资、咨询、规划设计、金融、财务、会计、保险、评估、审计等科技服务企业。对劳动密集型、疫情防护条件较差、工人居住就餐集中的企业适度推迟复工复产。


5.文化旅游业恢复。尽快恢复非人群聚集的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风景区旅游业务营业,逐步恢复其他人文景观旅游区营业。文化、娱乐、体育、博物、图书、健身等类企业,在风险基本解除情况下逐步恢复经营。


6.教育恢复。各类学校,依照本地学生(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生)多者优先、非疫情严重地区学生多高校优先的原则,确定先后复学次序。限制业余培训类学校开学。


7.城市公共服务恢复。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和新开发的市民办事大厅和网上办公平台,进行网上操作,减少人员聚集规模。


8.国际投资贸易和往来恢复。抓紧恢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通联系、人员往来、国际旅游、国际投资和货物贸易活动。需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避免产生严重的国际影响和经济社会稳定问题。


(三)制定相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1.企业恢复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各类停工停产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在经营恢复、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优惠措施等增强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资金断裂、负债、信用等风险,帮助其平稳度过疫情风险期;针对企业面临的职工工资支付压力,推行和落实“共享员工”模式,缓解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增强《21条举措》的执行力度。强化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及江苏省财政厅等八部门提出的《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二十一条举措》的执行力度;并根据需要,在职工工资稳定、社会保障和个税等税费缴纳,以及住房租赁等方面扩大支持范围或力度。


2.加大农业和农民支持支持措施。实地调研种植养殖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多种途径拓展应季蔬菜、水果、花卉等销售方式;及时根据所在地的原料调整饲料配方,增加养殖户饲料供给,减少其成本开支。借助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等技术增加种养殖业的网络销售,解决农户的燃眉之急。


3.疫情处理特殊社会政策。及时建议国家和地方统一制定疫情期间的重要政策,包括:(1)新冠肺炎相关的医疗费用处理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医疗和康复费用清算、补助核定、结算办法予以规定,充分考虑确诊、疑似、发热待查、死亡未定等各种情况下的费用结算、支付和处置办法;(2)制定针对企业各类雇佣人员在疫情期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工资、补贴、福利、五险一金缴纳、加班补贴等一系列政策;(3)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各类人员的工资、补贴和福利政策、病亡人员的抚恤政策;(4)各类受政府安排的重要物资、材料、医药保障的生产、采购、运输、配送的费用结算和处理办法。从政策及实施管理源头治理,避免后疫情时期的各类相关大规模信访事件。


4.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物价。受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和社区封闭隔离影响,道路运输能力降低,外地市场摊贩无法返回南京,导致部分商品尤其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瓜果等商品物价上涨,不利于居民生活与心理稳定。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确保安全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和保障蔬菜瓜果等商品运输,增强市场内相应商品供应能力,稳定物价。


5.增强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支持力度。受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和社区封闭隔离影响,物价上涨,一些依赖工资收入的低收入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南京市民政等相关部门要设立专门补助资金,专项补助低收入家庭,增强这部分家庭的抗压能力。


6.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政府继续利用各大媒体平台,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兴媒体及时、透明地向公众发送准确的事件信息,进行预警,提高公众的警觉性及认知程度,将可能存在的扩散风险降到最低。积极落实数字化政府治理,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短信、微博等途径实施了疫情排查、疫情信息收集和疫情控制管理。利用媒体,增加市民、社会组织、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增加居民知晓率,化解政府-民众矛盾和误解。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