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态与行为》——江苏省调查研究报告

2020-02-27
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要:在全民防疫抗役行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为深入了解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行为方式、对公众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决策依据,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发起进行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工作。

主持单位: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参与单位: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调查中心

河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主持人: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施国庆教授、博导

参加人:孙中艮 刘会聪 段太香 杨  弃 徐隽倬 顾立坤


江苏南京

2020年2月17日


 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发展并且波及全国和世界,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重大事件。在全民防疫抗役行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为深入了解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行为方式、对公众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决策依据,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发起进行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工作。参与单位为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调查中心、亚洲研究中心。


一、社会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重点放在江苏和南京,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和 PPS 抽样法。本报告数据截取 2020 年 2 月 12 日零点数据,共回收江苏省有效问卷 1199 份。


本次受访者主要包括填写问卷时位于江苏、户籍所在地为江苏和工作学习所在地为江苏的人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网上填写来文成,基于滚雪球抽样法开展调查,受访者主要集中于在读学生、教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等。填写问卷的人员年龄覆盖各个年龄段但主要集中在 18-50 岁,非农业户籍人口占 67.97%,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占 87.49%。


主要调查公众的心理层面、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获取与认知、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行为与家庭生活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政府防疫措施的行为与公众感知、下一步本地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工作安排的态度、疫情控制后社会最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社会调查结果

1.公众的心理层面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江苏省群众整体上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态度为相当关注,对事态发展非常重视,认为疫情影响非常严重。对所在小区、社区、街道的疫情发生情况知情,对确诊、疑似患者普遍表示同情,对于控制、战胜疫情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在国家的严格管理下,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公众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96%表示“非常关注”(63%)和“比较关注”(33%);对新冠肺炎疫情总体上的重视程度很高,98%表示“非常重视”(75%)和“比较重视”(23%)。81%被调查者每天花费 1小时以上关注疫情相关新闻。群众对居住所在小区/居民点、社区、街道内存在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居家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人员情况基本上都了解,普遍认为患者值得同情、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相应的帮助。绝大部分群众对于打对抗赢新冠肺炎战役持乐观态度,90%表示“非常有信心”(60%)和“比较有信心”(30%)。


2.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获取与认知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新兴媒体作用显著。97%受访者认为疫情“非常严重”(66%)和“较为严重”(31%)。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为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42%)和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33%),亲友(14%)、乡镇工作人员(8%)传播发挥作用。受访者对疫情知识有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知。主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成机制、防范办法和公布的受影响城市信息和对应措施。


3.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行为与家庭生活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受访者及时调整了春节假期的出行和聚会计划,积极响应政府防疫政策措施,调整个人和家庭生活方式,部分家庭生活、工作、收入和心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调查表明,91.49%受访者根据疫情信息及时调整了自己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绝大部分受访者放弃了回乡探亲访友、本地休假娱乐旅游、国内旅游、出国旅游,即使回乡也缩短行程。98%受访者比往年大幅度消减了春节期间的聚集活动次数。


受访者对家庭受到影响的感知,22%认为工作受疫情影响导致家庭收入的减少,10%认为因为封闭措施暂时性的失去了工作和收入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难;34%认为对城市封闭带来的部分物资短缺、物价上涨使生活成本提高存在焦虑;23%认为居家隔离生活会引发家庭矛盾和造成家庭压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有过湖北地区生活史、有部分肺炎症状或带有医院标签的人在疫情期间会受工到排斥,4%的受访者对受到排斥现象存在焦虑。


4.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受访者认为疫情对经济社会直接冲击比较严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基于对江苏省调查分析,受访者认为影响最大的即为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4.82/5),次之为小微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失业(3.65/5),国家财力耗费,经济损失,国力受一定影响(3.63/5),境外投资、贸易活动减少、效益下降居于第三位(3.56/5),具体的分析如下:


对 15 个的影响调查结果见图 8-1。

图 8- 1 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5.政府防疫措施的行为与公众感知

调查表明,江苏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且防疫措施的公众接受程度很高,很有效。


图 8- 2 您所在的地方政府与社区采取的措施

90%以上被调查认为江苏省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且对于江苏省采取的 21 项措施中,大部分被调查都认为所在社区和地方政府落实到位,江苏省的基层社区和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防疫措施的落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下一步本地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工作安排的态度

受访者对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态度复杂:

96.41%受访者“仍然需要继续防控,直至疫情完全结束再恢复工作和正常生产生活和学习”选择同意或基本同意。

55.46%对“应该抓紧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和学习”选择同意(20.18%)或基本同意(35.28%)。

70.81%和 53.21%“学生可以正常恢复上课”和“企业正常开工、商业正常开业”表示不同意,占比相对比大。

96.24%“酌情采取其他有必要的措施”同意或基本同意。

89.15%受访者对“各单位酌情而定”选择同意(51.46%)或者基本同意(37.70%)。


7.疫情控制后社会最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

调查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后社会经济问题调查中,关注比较多的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商贸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教育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公众对于公共交通的关注程度比较高,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受访者认为疫情的封闭措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只是暂时,希望能在疫情控制之后尽快恢复城市交通、生产生活,恢复学校教育。


图 8- 3 社会公众关心的社会经济行为


三、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市民对疫情防控十分关注、重视,认为疫情影响十分严重,充分认可政府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防控措施行动,积极认真地参与疫情防控,通过多种媒体关注疫情和学习防疫知识,及时调整自己和家庭的春节期间的出行、聚会活动和日常行为方式,十分关注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高度关注疫情后的经济社会恢复。


调查说明,江苏省在疫情防控应对方面制定了大量比较科学的政策,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和行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群众团结协作,成效显著,既有效地防控疫情传播和形势恶化,又保证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基本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目前,如何实现“防控确保安全与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和发展”两手都抓好,变危为机,实现江苏既稳又快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亟需研究、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关键事项。目前,一方面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需要将工作重心重点转移到逐步恢复城市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上来。


四、建议


建议:统筹抓好全国防疫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根据河海大学 2020 年 2 月 10-12 日组织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与行为调查》江苏省 1199 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人民群众整体上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态度为相当关注,对事态发展非常重视,认为疫情影响非常严重,对疫情认知比较正确和客观,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行为与家庭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绝大部分受访者根据疫情信息及时调整了自己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对政府采取的措施接受程度很高,地方政府和社区落实到位、作用积极、措施有效。疫情对经济社会直接冲击比较严重,特别是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小微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失业,境外投资、贸易活动减少、效益下降,国家财政耗费、经济损失、国力受到影响,大中型企业亏损、绩效下降等;对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恢复态度复杂,支持酌情采取其他有必要的措施,酌情而定企业复工、商业复业和学生复学。最关注疫情控制后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商贸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教育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恢复方面,希望能在疫情控制之后尽快恢复城市交通、生产生活和学校教育。


根据 2 月 12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四点重大判断和政策意见,综合评估全国、湖北及武汉和江苏的疫情形势动演化情况及趋势,结合问卷调查成果,我们认为:江苏省疫情形势总体上是可控的,社会治理总体战略重心逐步转移可以从目前实施“防疫、经济社会恢复”“两手抓、两手硬”战略,尽快过渡到“以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为主,兼顾防疫”,再根据疫情控制动态变化情况尽快转入恢复到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常态。体建议如下:


一、 继续做好疫情防控,适度调整防控策略

(一)以“盯住人“为主要目标。盯住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载体-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可能感染者,完善快速识别-分流诊治体系。通过在苏人员的发热监测和送诊、识别、分流诊疗体系,使疑似新冠病人快速进入救治系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阻断传染源和减少密切接触者。


1.所有确诊病人一经核酸检测确认立即收治到市县(区)专门医院,全力治疗;


2.所有临床诊断为疑似病人立即送检核酸识别确认后分流诊治,新冠肺炎病人进入专门医院组织治疗,非新冠肺炎病人进入其他普通医院常规治疗。核酸检验期间,按照传染性肺病病人予以治疗和隔离。


3.所有确诊、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确认后一律到政府指定的医学观察点,观察 14 天,并可以通过进行核酸检测进行甄别,甄别后分流管理,解除观察或转为疑似、确诊者治疗;


4.所有具有发热、乏力、干咳、鼻塞、流涕、咽桶、腹泻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特征的人员,不管何时何地发现,立即认定为可能感染者,一律送至发热门诊进行临床诊断、甄别,确诊和疑似病人分流到专门医院诊治,普通病人到普通医院常规治疗;


5.所有确诊、疑似病人符合出院标准后,居家康复,按时报告身体情况 2 周。


(二)采用盯人模式后,防控重点在于识别发热的可能感染者

实施快速的可能感染者人员识别和处置体系,保障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取消或废止现有的交通工具、人员流动限制办法。


1.开发和启用“江苏健康码”系统。在全省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居民扫码认证,每天首认一次、全天适用,绿码在所有场所(工具)可以通行,红码和黄码则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各市、县区根据情况确定)进行处置(送诊医院或者留观),保障人员正常流动。一旦识别出发热者,安排发热病人送医院;


2. 继续实施公共交通场所(工具)筛查识别发热人员体系。在机场、地铁、铁路、公交、码头等站(场)、高速公路设立的监测闸口安装红外线扫描装置进行监测和识别,由责任单位负责。


3.完善和实施公共服务场所筛查识别发热人员制度。酒店、宾馆、旅馆、招待所、大中型超市、菜场、商场等经营场所和医院、文化、艺术、博物、体育、健身、电信营业厅、银行、证券类公共场所,采用扫码认证进入,或红外线扫描或测温仪识别,由场所责任单位负责。


4.封闭的城市社区、居民小区管理。人员采用扫码进出,采用测温仪结合观察法识别,由小区物业或社区负责。


5.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中小学及幼儿院学生管理。进出单位扫码进出,每日早晨采用红外线扫描装置或测温仪识别,由所在单位负责。


6.非疫情严重地区返岗工作人员和学生管理。实行 14 日内自我体温测量报告处置制度,由所在单位或者学校负责。


7.疫情严重地区返宁工作人员和学生限期隔离。对疫情严重地区(湖北、温州)或与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返宁人员,继续实施限期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继续居家自我隔离二周。学生由学校负责。工作人员由居住地社区负责。


(三)减少聚集性传染风险

1.防止医院感染。统一设立发热门诊并严格管控和监测检查。对所有发热门诊医院的设施、设备、条件及门诊流程、管理必须合规。凡发热病人及确诊、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通过必做核酸检查。非发热门诊医院一律不接受发热病人诊疗。全力保障医护人员特别是发热门诊和专门医院的防护物资供应。


2.公共餐饮场所管理。疫情期间,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等各类单位一律采用分餐制,集体食堂采用轮餐制分流人员,不进行聚集性活动。所有公共餐饮场所,严格实行扫码认证入内,并控制就餐人员密度。


3.公共住宿场所管理。宾馆、旅社、招待所、学生宿舍、职工集体宿舍一律实施扫码认证制度,防止聚集性交叉感染。


4.外地职工返岗。较大规模返岗职工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需要制定专门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并经过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联合防控指挥部批准执行。其他地区职工返岗不作限制。


5.外地高校学生返校。疫情严重地区学生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制定学生返校计划及返校后隔离医学观察方案及措施。省教育厅协同各校制定逐步返校的交通错峰方案和相关措施,高校负责具体实施。其他地区学生返校不作限制。


6.鼓励无场网上工作。政府开展网上政务、网上服务,利用网上办事大厅,鼓励各单位根据岗位任务特点,在疫情结束之前灵活采用居家工作、网上工作、网络会议等模式,减少聚集。


7.大力支持电商服务。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网上咨询、网上医院问诊、网上购物,引导电商平台拓展业务做深做细疫情防控,壮大电商服务平台方和供给方规模,推广实体门店线上化,推广智能快递橱柜。


四)制定疫情过渡期防控管理办法。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防控具体措施要求,合理安排资金、设备和人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监督单位、监督人,建立实施检查和督察制度,实行城市疫情防控体系正常运转并随疫情形势变化而动态调整。


二、将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抓紧抓好

1.加快制定江苏省抗疫经济社会恢复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和行政规章,并加快实施,逐步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有序恢复和正常运行。综合考虑各类企业和商业服务业的疫情传播风险、防疫能力和措施,尽快逐步恢复正常运营。


2.交通恢复。尽快恢复跨省、跨市、城际之间的公共交通的正常通行,容许企业正常运营。尽快全面恢复城市市内交通各类道路的正常通行、各类交通工具的正常使用和交通企业、出租车运营。保障物流、客流畅通。


3.商业服务业恢复。尽快恢复超市、蔬菜市场、药店、理发店、物流、电信、维修、印刷等提供各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服务的服务业恢复营业。餐饮业逐渐恢复营业,鼓励餐饮企业开展多种网上经营与门店经营相结合,优先开展点餐-送餐、成品半成品定制、原材料代订等不同经营活动,随疫情变化再逐步调整经营方式。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商场,先进行商业模式改变,在过渡期开展网络销售经营,待疫情逐渐结束再恢复正常营业。


4.工业和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做好企业复工复产调度安排,分类管理,尽快安排分批有序复工复产,尽快实施,早日恢复正常状态。优先安排复工复产的企业:国家和社会亟需的防护类物资、药品、器械、设备等生产企业;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疫情防护能力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独立性的物流、科技等类企业;高新技术类企业;职工工作/作业场所分散、独立性强、疫情传染机会相对较少、疫情严重地区人员少的生产性、工程建设类、矿山类企业等;国际投资和贸易类企业;投资、咨询、规划设计、金融、财务、会计、保险、评估、审计等科技服务企业。对劳动密集型、疫情防护条件较差、工人居住就餐集中的企业适度推迟复工复产。


5.文化旅游业恢复。尽快恢复非人群聚集的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风景区旅游业务营业,逐步有序恢复其他人文景观旅游区营业。文化、娱乐、体育、博物、图书、健身等类企业,在风险基本解除情况下逐步恢复经营。


6.教育恢复。各类学校,依照本地学生(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生)多者优先、非疫情严重地区学生多高校优先的原则,确定先后复学次序。限制业余培训类学校开学。


7.城市公共服务恢复。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和新开发的市民办事大厅和网上办公平台,进行网上操作,减少人员聚集规模。


8.国际投资贸易和往来恢复。抓紧恢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通联系、人员往来、国际旅游、国际投资和货物贸易活动。需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避免产生严重的国际影响和经济社会稳定问题。


三、制定相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1.制定企业恢复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各类停工停产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在经营恢复、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优惠措施等增强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资金断裂、负债、信用等风险,帮助其平稳度过疫情风险期;针对企业面临的职工工资支付压力,推行和落实“共享员工”模式,缓解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增强《21 条举措》的执行力度。强化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及江苏省财政厅等八部门提出的《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二

十一条举措》的执行力度;并根据需要,在职工工资稳定、社会保障和个税等税费缴纳,以及住房租赁等方面扩大支持范围或力度。


2.采取农业和农民支持措施。实地调研种植养殖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多种途径拓展应季蔬菜、水果、花卉等销售方式;及时根据所在地的原料调整饲料配方,增加养殖户饲料供给,减少其成本开支。借助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等技术增加种养殖业的网络销售,解决农户的燃眉之急。


3.制定疫情处理特殊社会政策。及时建议国家和地方统一制定疫情期间的重要政策,包括:(1)新冠肺炎相关的医疗费用处理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医疗和康复费用清算、补助核定、结算办法予以规定,充分考虑确诊、疑似、发热待查、死亡未定等各种情况下的费用结算、支付和处置办法;(2)制定针对企业各类雇佣人员在疫情期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工资、补贴、福利、五险一金缴纳、加班补贴等一系列政策;(3)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各类人员的工资、补贴和福利政策、病亡人员的抚恤政策;(4)各类受政府安排的重要物资、材料、医药保障的生产、采购、运输、配送的费用结算和处理办法。从政策及实施管理源头治理,避免后疫情时期的各类相关大规模信访事件。


4.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物价。受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和社区封闭隔离影响,道路运输能力降低,外地市场摊贩无法返回江苏,导致部分商品尤其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瓜果等商品物价上涨,不利于居民生活与心理稳定。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确保安全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和保障蔬菜瓜果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